金年会 当临床需求呼唤创新活力,医工深度交融不仅为破解诊疗技术难题提供思路,更加速推动前沿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一线,让创新价值与临床需求形成闭环,赋能产业发展。
在此背景下,一场聚焦医工协同的思想峰会——2025年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二十次全国学术年会在成都启幕。
9月19日下午,2025全国医工年会期间,“融链聚变 跨学科医工融合”科曼医疗专题研讨会如期举行。来自医工、重症、麻醉、急诊医学等多领域专家、学者聚焦医工融合核心议题,登台献智,多维视角讲述跨学科融合发展,共探医疗创新发展的未来路径。
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临港院区李斌教授、北京医院蔡葵教授担任主持。
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冯靖祎教授以《医学工程方向的医工融合发展》为题,深入剖析医学工程作为“融合基石”的核心价值,为跨学科协作提供技术支撑。
四川省医学科学院/四川省人民医院罗竞超教授聚焦《重症医学方向的医工融合发展》,结合重症临床痛点,阐述技术创新如何赋能危重症救治。
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梁鹏教授围绕《麻醉方向的医工融合发展》展开分享,详解医工技术如何为麻醉精准化、安全化保驾护航。
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余海放教授的分享主题为《急诊医学方向的医工融合发展》,直击急诊“黄金救治时间”需求,提出医工协同提升急救效率的创新思路。
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徐珑教授进行《产学研转化案例分享》,以颅内压(ICP)监测切入,探讨医工合作的关键,为成果落地提供“实践范本”。
圆桌环节成为论坛思想交锋高地,“跨学科医工融合突围”的主题引发热烈探讨。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冯靖祎教授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临港院区李斌教授、四川省医学科学院/四川省人民医院罗竞超教授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梁鹏教授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余海放教授、中国科学院大学方震教授、四川省医学科学院/四川省人民医院李刚教授,以及科曼医疗副董事长何波先生,从临床需求痛点、科研突破瓶颈、产业转化等多元视角展开深度对话。
专家们结合一线经验,细数产学研融合中的难点与机遇,观点详实且极具启发。企业作为医工融合落地的核心载体,更是串联临床需求、科研创新与成果落地的“转化引擎”,何波副董事长带来了科曼医疗二十余年的产学研实践答卷:从被纳入深圳市科创委“应用示范项目”的婴儿培养箱,到获批“国家创新医疗器械”的心电多普勒超声检测仪,从核心模块自研的国产首款新生儿呼吸机,到落地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个通仓交融手术室……在满足临床需求的过程中,科曼医疗已走出一条“来源于临床、服务于临床、优化于临床”的创新路径。
▲科曼医疗携监护仪、呼吸机、间歇脉冲加压抗栓系统、心肺复苏机等生命支持设备亮相现场。
医工交叉创新是创新链、产业链、价值链三链融合的系统工程。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,再次印证,唯有让前沿理论、临床需求与企业技术创新同频共振,才能让产学研转化的思路更加清晰,让医工融合的种子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。
未来,科曼医疗将始终围绕终端用户,持续推动产学研融合,为医疗事业蓬勃发展注入不竭动能。
(免责声明:本文为本网站出于传播商业信息之目的进行转载发布,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及立场。本文所涉文、图、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。本网站对此咨询文字、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亦不构成任何购买、投资等建议,据此操作者风险自担。)